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陈达文||花城花事

广州有花城之称。广州人养花,爱花,惜花,赏花,成为风俗时尚。每年迎春花市的热闹,是广州人最熟悉的年味,历久不衰。

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除夕花市,是广州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

广州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处,气候较为湿润,自然环境适合花草生长。在北方各地都是看雪的岁末年初,广州却植被繁茂,鲜花争奇斗艳,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广州花市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农。最早的记载,见南宋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现在海珠区的滨江路,还有“花洲古渡口”石碑。到了明朝,广州花市形成了规模。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说:“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只售素馨花,而无别花。”这里指的是广州七个城门,只售素馨花的花市。当时芳村的花棣已成为花木产区,从花田运往城区出售的素馨花,每日数百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必泰所著《粤游小识》记载:“每届年末,广州城内卖吊钟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当时的花市只在双门底上下街(今北京路附近),上街卖吊钟、桃花为主,下街卖水仙花为主,开市时间由农历腊月廿四小年夜起,至除夕。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渐渐改建,广州花市发展到十八甫、高第街。所卖的花卉也不仅限素馨花,还有桃花、水仙、吊钟、芍药、菊化。商号、酒楼、食肆也到此定购四季花卉,广州西关一带,花贩应运而生。

广州迎春花市,解放前花色远不及现在多,中心城区只有三三两两的花农挑着花沿街叫卖,并无现在花市的热闹。

现在的广州迎春花市从农历腊月二十八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

每到迎春花市,各种花卉争妍斗艳,街巷琳琅满目,成了花的海洋;累累金黄、殷实饱满的年桔以最新鲜的模样亮相花市,广州迎来了最热闹最艳丽的时节。“好一朵迎春花,人人都爱它”这首歌,又响彻大街小巷。花市人头涌涌,人们买一枝枝桃花,一束束百合,一盆盆金桔,和别的万紫千红的花卉,装点节日气氛。年味儿,从这熙熙攘攘、热气腾腾的氛围中升腾,人们去迎接熟悉的广味新年。

广州人爱花,除美化环境,还有心理上的寄托,那就是讲究好寓意。迎春选花,“老广”偏向于传统的、有着固定好寓意的花卉,如年桔、桃花、水仙、百合等人们非常熟知的传统年宵花,“老广”必买。而本地年轻人、来广定居的“新广州人”以及游客来说,每年春节买花一般主要挑好看的。桃花就是表示有“桃花好运”,引伸到新年伊始,转好运,图个无平安无事,日子更过得好点;金桔当与“吉祥”挂上号;吊钟的解释有很多,最合适解释:吊钟好象正在发出叮咚的响声,预告着春天的到来;发财树是广州人最喜欢一种装饰盆栽,好寓意十足。不管那种解释那种含意,只不过是人们寄托一种美好愿望。这是一种优美的传统风俗。

其实古人爱花,比当今的广州人犹过而不及。因为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的天性。

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便可见他们对花的爱慕程度。大诗人屈原有诗道:“集芙蓉以为裳”,“纫秋兰以为佩”,爱花之情何等之深。苏东坡对花更是惜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燃银烛照红妆”。有人说爱花人的性格,与他所爱的花品格相似。屈原爱兰,兰,花中之高洁者;陶渊明爱菊,菊,花中之隐逸者;陆游爱梅,梅,独高标,花中之傲岸者;周敦颐爱莲,莲出污泥而不染,花中之佼佼者。由此,可以证明中国人爱花自古有之。象牡丹以其的富丽堂皇而赢得国人的喜爱,以至成为国花。现代人爱花莫过于广州人,年年秋末有菊展,岁岁春节有花市。所以,广州稳戴花城这顶桂冠是当之无愧!

随机推荐:
设计显示器 鲫鱼竿超轻细 网线包邮 CRV导航 矿灯家用 头戴式 智能机 客厅窗帘 稻草泥 不锈钢空心管 早秋套装女学生 新概念英语2 反光柱 魔法世家清洁面膜 思域钥匙套 男内裤纯棉莫代尔 汉服女 改良 汉元素 无线蓝牙模块 法令纹 两个月男宝宝衣服 风磨机 气动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