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的一天,我正在沈阳地铁3号线工程项目部上班,突然收到原辽宁工运学院车萍老师的微信消息“12月4日中午11点,在沈阳中街大帅府旁玉城轩饺子馆金福厅,几位老师同学小聚一下。”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聚会时间的到来。
聚会的起因源于我的一篇文章《寻校记》,叙述了我离开辽宁20多年,回沈后寻找35年前“辽宁工运学院”老校址的事情,转发到工运学院同学群被车萍老师看到,批评我寻校为什么不打个招呼?“多年未见,大家想念。疫情期间,小聚为安”。于是,车老师主动联系市内有关人员,又提前预定了饭店。
聚会日期到了,我急不可耐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了饭店,顺便带上几幅我的书法习作送给老师和同学作为纪念。
我在大厅里等待老师和同学的到来。一会儿功夫,车萍老师、班主任徐勇老师先后进入大厅,尽管多年未见,都戴着口罩,我第一眼从眉宇间还是认出了车老师和徐老师,我迎上前握着两位老师的手进了餐厅。车老师比以前胖了一些,依然笑容可掬,徐老师还是红光满面,声音洪亮。又过了几分钟,老班长朱士昆、同学宋恩财也先后到达。彼此握手、寒暄、落座、倒茶,互相端详彼此的变化,询问各自的近况,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车老师解释说,还有几位老师和同学因事外出没在沈阳无法到场。
说话间,我提议老师同学先合个影,又取出一副“风雨人生”条幅字作陪衬,请服务员定格了这张师生合影照。
我们是1986年经成人高考进入辽宁工运学院86.3班企业民主管理专业学习深造的,学期两年,学院的校址在东陵区孤家子村旁边,现在已改成沈阳音乐学院浑南校区。自1988年毕业离开学校,已过去整整35个年头。
这次小聚是我离开学校35年后第二次和老师同学见面,第一次聚会是2006年11月,全班级大聚会。还有一次大聚会是2017年前后,我在南方施工未能参加。徐老师已80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皮肤细腻,和实际年龄相差较大,感觉比2006年精神还好,只是头发有些花白。车老师年已67岁,气质、相貌不减当年,一颦一笑比年轻时更增添几分神韵。68岁的朱士昆是863班的首任班长,宋恩财是班里的老大哥,已69岁,两位同学退休前都是各自单位的中上层领导,市级劳动模范。
酒菜上齐,宴会开始,大家有说有笑,气氛活跃。徐老师首先做了开场白并回忆了学院的过往以及生活道路上的所遇所见,畅谈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历程。车老师回想了从学院到退休以来的难忘岁月和师生情谊,对好多同学记忆犹新。宋恩财从家里带来了一瓶陈年杜康白酒和自家产的花生、大枣。大家边吃边喝,想着念着老学校那片土地,那些人,那些回不去的过往,分享着各自的人生经历,频频举杯感恩师生情,感谢老师恩。“难忘工运学院”“难忘86.3”“感谢老师培养”等始终是主题话语。
年事已高的徐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养生之道。他之所以年逾耄耋仍心态阳光,皮肤红润细腻,头发也没有完全变白,得益于他的独门疗法,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梳子梳头,达到活络通经,神清气爽的功效,数十年如一日,慢慢的改变了他的“三高”体质及各种慢性病。他还传授了“干丝瓜瓤磨碎治牙痛”“牛骨髓补钙润肤”“喝(吃)枸杞水治肝肾明目”等养生秘笈,让大家很受益。
宋恩财说,同学也有几人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很重要。现在好多年轻人过劳死,就是因为工作生活不规律,压力太大造成的。
车老师、朱士昆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状况,介绍了有关同学的现状,表示要爱护身体,保持健康快乐,经常联系。
我向老师同学汇报了自己几十年四海为家、辗转南北的经历及现在的工作生活情况,几十年坚持练习书法和写作,记录生活,传递感动,怡情怡性,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个小时,我到前台通过微信结了账,又被车老师批评,她让服务员将钱退还给我,坚持用自己的押金结账。车老师说,钱不是问题,几十年的师生感情才是主要的,说好的事情我请大家,就不要争执了。车老师情深义重,坚持支付餐费,我拗不过她,只好顺从了她的心意。
走出饭店,老师同学握手道别,互祝珍重。沈城虽大,隔不断师生情谊,天气寒冷,师生的心里彼此温暖,期待有机会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