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的正月初五,应内子表弟曹卫东一家的盛情相邀,岳母和内姐曹虹、内弟曹中再带上我们一家三口分乘两辆车,到卫东在余西的家去戏戏,也是要还岳母多年以来一直想回老家看看的夙愿。在此之前,只听岳母和内子姐弟常唠家常,说余西从前如何如何,言语间流露出浓浓思乡之情。因此余西对于我而言就像一个魂牵梦绕、仰慕已久的姑娘——只闻其名,未睹芳容。
岳母是通州余西人,余西对于她老人家来说,是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也是承载着无数童年的故事与梦幻的地方。太岳丈在诸兄弟姊妹中居长,在余西镇上开一爿餐饮小店,太岳母又调得一手好味道,故尔常常是食客盈门。从前每逢寒暑假,岳母总带上儿女从友谊桥北出发,乘小火轮沿濠河水系达通吕运河,再沿通吕运河向东辗转到达余西场。一大早出发,到从故乡小河边的水踏子登岸时间已是下午了。
岳母曹网莲老师在解放初从通师毕业后做了通师一附的小学教师,这在当时的余西是不多见的。故当听说大姐(岳母在诸堂兄弟姐妹中居长)带着伢儿家来了,老亲们不免出户热情相迎,大家都围拢来要看看“城里的伢儿”是个什么样子,还夸她们长得齐整,这让内子姊弟好生受用。最可笑的要数岳母小叔叔的两个幼子网华、网其了,兄弟俩的年龄比两个外甥女还要小,他们用衣袖管儿揩去脸上的鼻涕对内子姊妹说:“你们不要为奇呀,我们还是你们的舅舅呢。”令她们姐妹又好气又好笑。还是小爹爹(岳母小叔叔)出来解围,对两个幼子呵斥道:“你们两个是什么狗屎舅舅?”于是这两个“狗屎舅舅”大乐地跑开了……正是这份浓浓的乡情,和这里的小桥流水、稻花飘香使母亲的故里成为他们姊弟孩提时节神往的乐土。我作为曹家的女婿,每听他们姊弟侃起小时候在余西的种种趣闻,看着他们眉飞色舞、津津乐道的样子,不免浮想联翩,心生想往。每逢余西老家的人到南通城里来办事,都愿意到岳父母在三元桥畔的“三元草堂”坐一坐,喝着小酒,唠唠家常,他们说的余西话让我似懂非懂。余西话常常带着上卷的尾音,听来很是有趣,更增添了想到余西看一看的渴望。一次要到海门常乐镇为建筑企业培训,与同事小任结伴而行。小任的母亲家也是余西人,二人一路上聊余西聊得起劲。小任说反正是自己开车,不如走二甲镇方向过去可以路过余西,也多不了多少路,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个余西。我欣然同意。从学校出发,沿金通公路开行大约四五十分钟就到了二甲镇,再沿去海门方向的公路走不远就到了一个小集镇。小任说这就是余西了,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拱桥说那就是余西有名的东皋桥。我们在余西镇路边的一家小店里吃了碗馄饨,并和店主胡乱侃了几句洋泾浜的“余西话”,因赶时间就只好匆匆告离,未识庐山真容。由于种种原因,岳母和内子姐弟自太岳母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故这次卫东发出年后到余西戏戏的邀请,一家人欣然从命。
一大早卫东、曹兴父子就驱车到南通来接人了。我因要假期值班先到学校。约十点半钟,曹中开车到学校接上我,曹兴在车上做向导,沿高架一路东行,约莫十一点钟即到了二甲镇。小镇的市面不宽,却也铺面云集。正月初五据说是财神菩萨赵公明的生日,众商户均选择这一天作为新年后的商铺开张之日,图个吉利。从凌晨开始就有人放鞭炮了,此时的街面随处是炮竹爆过的残迹,许多商铺的门前还烧着半人高的高香,街市上人头攒动,透着喜庆。曹兴指引我们从一个小巷的路口进去,向西走不多远有一个不大的院落,里面有一座气派的三层小楼,红墙碧瓦,大门口挂着“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社区活动中心”的牌子。向左手拐弯行不到百米,即到了卫东的家。网寿舅舅舅妈、网宝舅舅舅妈、卫东夫妇和先行抵达的岳母他们已等候多时了。
卫东的家坐落在一条乡间小路边,坐东朝西,北首是一座砖砌的拱桥,南面是一座新砌的石桥,南北两桥相距不过百米。向东不远还有一座横跨南北的大桥连接通往海门的公路,卫东的家就居于这三桥之间,两面临河。门前的那一条小河,河面宽阔,蜿蜒纵横,河水清冽而平静,当年岳母他们正是从这条河道乘船回故乡的。对岸有人坐在马扎上悠闲地垂钓,河岸边的自留地里,各种菜蔬郁郁葱葱。卫东的居所是一幢一层的平房,房间的层高很高,开间与进深很大,外墙饰以天蓝色的釉面砖,屋顶为深蓝色的琉璃瓦,室内居家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楼上还有一个阁楼。居所的旁边是卫东的工厂,有两间开敞的工棚,摆放着一些加工机具和工料。卫东是从事塑钢、铝合金门窗制作安装的,早年跟师傅学徒,师傅见这个后生朴实,人也聪慧勤快,认为孺子可教,不仅把自己的本事悉数传授给他,到后来索性把自己的宝贝女儿也许配给了他。卫东虽然没有临街开铺面,但由于活儿做得好,人又讲诚信,故顾客总是主动找上门来,生意做不歇。卫东夫人(曹兴妈)在镇上开一家小吃店,她可是个阿庆嫂式的人物——里里外外一把手,勤快又能干,把个小日子打理得红红火火。卫东的家用一人多高的铁栅栏围起一个院子,地面浇成水泥地,整个院子占地怕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卫东在房屋的四角装上了摄像头,以防梁上君子不请自来。整个居所给人的感觉是宽绰、气派而温馨。
在卫东家里小事寒暄后,网宝舅舅就领着大家到余西古镇上转转。过了门前的石桥,沿着小河向西南方向走,就踏上了一条用炭渣铺就的小路。由于前一天下过小雨,道路不免有些泥泞。在我们一拨人出门的时候,卫东家的金毛狗阿春也耐不住寂寞跟了出来,人前人后地为主人带路。这阿春是一条三岁的母狗,毛色金黄,体型硕大,性情却温顺得很,颇通人性。路过一户农舍,网宝舅舅指着东山头的一间很小的平瓦房说这是这里的城隍庙。果然,庙小里面的神灵可不小。城隍老爷威严地端坐正堂,有女神娘娘在旁边陪侍,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体现了百姓祈福神灵保一方平安的美好愿望。走不多远,即来到一个“水踏子”,也就是河岸边沿伸到河里的一个平台,平时是大姑娘、小媳妇洗汰衣服的场所,到了小火轮来时,则是上下客的码头。岳母看着这个“水踏子”,一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过去正是从这里走出乡村来到城里的,不免要求儿女在这里驻足留影。步入古镇,一排排老房子毗连在一起,自然形成街道。一些房屋的门面上钉着铜牌,说明这寻常的古旧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或为名人故居,或为明清建筑,或为民国商铺。
据网宝舅舅说我们余西小归小却是有名的古镇,历史上出过不少的名人呢。余西有“九季十三曹”的说法,镇上的人多姓季或姓曹,其中曹姓是余西镇上的第一大姓,相传为北宋曹彬大将的一支。要谈到武,老祖宗曹彬就不用说了,他是北宋的开国大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明嘉靖年间余西场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曹顶,此人因头顶上有三个旋而得名。虽系地地道道的草根,面对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的倭寇,挺身而出,戎马疆场,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后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他立曹公祠。要说到文,明末著名的说书人柳敬亭据说就是余西人。敬亭本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因十五岁时在泰州“犯事”当刑,遂隐姓埋名,浪迹苏北市井间,日以说书为生。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树下小憩,想到自己半生颠沛,至今尚在捕中,不禁“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从此,江湖上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因其“面多麻”,故人称“柳麻子”。进入近现代,余西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谈到文化艺术,据有学者考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用余西方言写成的,虽是一家之言,但其说必有所本;而有名的蓝印花布也发祥于此地。海派绘画名家曹用平、曹简楼是王个簃先生的入室弟子,也都是余西人。近代余西还有个画家群体,号称“余西书画派”……想不到不起眼的余西古镇竟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难怪当地政府拟投入巨资加以保护。走不多远,就到了岳母的故居,网寿舅舅特意打开门板让我们进去看看。房子不大,灶台依稀可辨,里面堆放些杂物,由于长期没有人住而显得缺少生气。岳母看着自己自幼熟悉的一切,一时激动得打开话匣子,记忆如潮,令听者受到感染。临别之际,母子在老家的门前合影留念,她们母女的眼睛里早已是热泪盈眶了。再走不多远,一条窄窄的小巷映入眼帘,街名的牌子上写着“龙街”二字。龙街大约有一二百米长,两侧是低矮的民居,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红灯笼,大门用朱漆新漆过一遍,显得喜庆,只是大多数的人家都是“铁将军把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居住在古镇上了。昔日热闹的商铺、供销社和油坊已成残破的遗迹,依稀记忆着往日的繁华。我们决定不走回头路,于是从一条小巷穿行,间或看到一些高大的房舍,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辉煌。我们在卫东岳父家停了下来,这是座二层的小楼,门前不大的天井里有一眼老井,井水到现在还能用。卫东说当年他们结婚时就住在这里,儿子曹兴也是在这里出生的。走不多远就来到一条贯穿古镇的乡间小路,不断有轿车来来往往,其中不乏宝马、奥迪、凯迪拉克等名车,看来余西场的后生没有给老祖宗丢脸。网宝舅舅一路上忙着与熟人打招呼,金毛阿春也没闲着,它时而在房前屋后转转,时而又串入灌木丛中。当看到一户人家的花猫在门前转悠,便一溜烟猛扑过去,惊得花猫忙窜到树上,惊恐地向下注视着它。一户人家的菜地引起了女儿湉湉的兴趣,这片菜地种植在坡地上,一眼望去像是一片绿油油的梯田,生机盎然。网宝舅舅说那是一块油菜地,你们再迟一个月来就好看了,那时候举目田野到处是绚丽夺目的油菜花,好看得很。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原地,卫东领了我们分乘两辆车子,到二甲镇上的龙江饭店用午餐。
这龙江饭店因其老板叫曹龙江而得名,共有三层。底层是一个大厅,可摆一二十张桌子,二层三层是包厢,门前还有个不小的院子可以泊车。看得出来,这家饭店在二甲镇上是数得上的。由于在新年头里,今天中午在此用餐的客人并不多。宾主坐定后,冷盘热炒就次第上来了。虽是村镇的饭店,小菜的味道却十分道地,很有特色,绝不逊色于南通的各大酒店。席间,卫东的弟弟从机场打来电话,说已经出了兴东机场了。约莫半小时的光景,卫东的小弟卫军就赶到了。卫军原在成都军区某师当干事,兼为首长开车,汶川大地震那年他就在成都,亲历了那场大地震,并参加过震后救灾。后来转业到浙江广厦集团从事建筑施工,仍在成都工作,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酒席上老长辈们的话题总不离家族往事,他们的余西话让我只能懂个大概,但他们的热情却是明白无误的。卫军到底是在部队历练过,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讲的见闻让我觉得新奇,大开眼界。这家的红烧羊肉确实不错,是正宗海门羊肉的味道,甜而不腻,没有羊膻味。卫东见很受客人欢迎,就找老板又要来一盆,其实哪里吃得下。一盘壮实的全母蟹上来了,令女儿湉湉看了眉开眼笑,大快朵颐。我因昨天参加学生聚会喝了两顿酒,还没有恢复过来,声明今天不能喝酒,怎架得住网宝、网寿两个舅舅和卫东、卫军兄弟轮番热情劝酒,不知不觉还是喝了不少。两瓶“天之蓝”和一瓶干红在杯觥交错间不觉已见底了,大家仍意犹未尽。于是卫东又叫来一箱啤酒,大家开了个“三中全会”,尽兴而归。
在从卫东家告别时,网宝舅舅不知什么时候从附近的农家收了两只土鸡,用马夹袋装了一定要让带走。卫东夫人则把酒席上没有吃的螃蟹装了整整一塑料袋让湉湉带回家。临别之际,老兄弟姊妹一时眼含热泪,嘘唏一片,千言万语化作一声珍重,欢迎大姐清明再来。
余西呀,你让我不止领略了你人文的精彩和你小桥流水的旖旎风光,更让我深深体验到你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二0一五年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