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湖叫南湖,明代就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又称学海。云南著名的过桥米线传说起源于此。”七夕的早晨,在云南省红河官房大酒店自助餐厅,蒙自市的朋友带我来品尝最正宗的过桥米线。
我刚坐下来,服务员就端来一碗汤。这个碗很特别,青花瓷花纹,足足有小脸盆般大小,很有年代感。碗里装着汤,汤的上面漂浮着一层鸡油,吹开上面漂浮的油星,顿时香味扑鼻而来。汤是过桥米线的灵魂,每天凌晨3点起床熬煮高汤,选上好的排骨、筒子骨、五花肉、鸡肉放在大锅中熬炖,需要熬制5个小时,朋友在一边介绍。
紧接着服务员端来一个大木盘子,里面还放有一座精致的木制小桥。桥上放了许多小碟子,装有鹌鹑蛋、虾、鱼肉片、猪肉片、鸡肉、排骨、鸭肉等荤菜,大木盘摆满了各种配菜,有豆腐皮、黄菊花、葱蒜、木耳、金针菇、豆芽、青菜等,还有一碗已经烫好的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食材。
我看着满桌的食材,却不知如何下手。朋友说,蒙自过桥米线的吃法很讲究,叫“十步法”,即“一旦富贵(蛋)、二如来运(鲜肉)、三清叙道(熟肉)、四季花开(菊花)、五福临门(豆腐皮)、六六大顺(豌豆砣)、七星高照(姜末)、八方来财(素菜)、九九同心(韭菜)、十全十美(米线)。”寓意美好的生活。需要按步骤依次放食材,不然味道就会大大打折扣了。
在朋友的指引下,我先将鹌鹑蛋、鲜肉片、熟肉片依次放入汤碗内,待鲜肉片熟即捞出小碗,蘸佐料食用。接着放入各种蔬菜、黄菊花、豆腐皮、米线,撒上葱花后将米线从大碗移到小碗品尝。米线很有韧劲,能在筷子上弹动。沿着碗边,轻轻把油层吹开,品一口鲜美的汤汁,瞬间感觉整个人都被激活了,美好的一天就从“嗦”一碗过桥米线开始。
看着眼前大大小小几十个空碟子,我不禁感叹:大碗之大,大得夸张,小碟之多,多不胜数,这体现着中国人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完全就是一道独立的美食盛宴。
读书时,有一位红河州的文友曾跟我介绍过蒙自过桥米线,并邀请我前去品尝。可惜,一直不能前往。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早已失去了文友的联系。今天,在这特殊的地方品尝过桥米线,让我不禁想起了她,你还好吗?
我特别喜欢过桥米线温馨的爱情故事。传说清初蒙自县城一书生,天资聪颖却不愿读书。后在妻子劝谏下,在南湖建了一间书斋,每天关在里面苦读诗书,妻子一日三餐送饭给他。有一天,妻子炖好鸡汤,备好了米线和一些配料给书生送去,却因操劳过度,晕倒在湖堤桥上。书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后来考取功名,衣锦荣归,传为佳话,过桥米线成为云南著名的美食之一。
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不仅仅是一段妻贤家兴的爱情故事,更折射出蒙自优雅高贵、鸿儒辈出、学风炽烈的往昔。历史记载,蒙自是云南省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1928年,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曾迁来蒙自,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驻蒙讲学。蒙自成为云南近半个世纪的商贸、金融、交通运输和外事活动、革命活动的中心。我心里想,蒙自是云南梦起航的地方,就像嘉兴南湖一样不可替代。
“百年过桥誉百年,天下一碗香天下。”过桥米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历史的牵引,是一份对历史的追忆。如果你来蒙自,不妨来品尝一下正宗的过桥米线,它充满了仪式感,让你惬意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