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邱风——山窝里飞出的旋律

我小时候在故乡山村生活,时常听到大人们说到“打哦伙”这个词。打哦伙就是唱歌。是山窝子里飞出的动人旋律。比如,乡民们在田畈里劳作,疲乏了,便有人提议:“打个哦伙提个神!”再如,人们评价某个人有趣味有水平,就说:“这人有板眼,会打哦伙腔儿!”

大山的子孙爱唱歌。自古,山里人在生产劳动中,或为鼓劲打气,或为协调劳作行动一致,就唱起山歌来。这些歌往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编现唱,一般由一人领头,众人附和。领唱者吸足腔气,鼓起腮帮,再撮起嘴唇,将脖子伸长,声带缩紧,猛然吼出一串尖音,尖音中多带“哦伙”这类高亢激越的音调,众人随即附和,“哦伙”成串,抑扬顿挫,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打哦伙”。

“哦伙”一打,畈野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们劳作的疲惫立马全消。擅长打哦伙的人,被称作“歌篓子”,在山区故乡,行者歌于途,耕者歌于野,歌篓子们在山歌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其形式与内容,加进叙事元素,用锣鼓助阵,再后来加进器乐伴奏,由简单器乐到复杂器乐,由原先只是男劳力领唱,到加入女性表演,逐渐演变成“合歌舞演故事”的“鄂东哦伙腔”,并以此发展成为“东路花鼓戏”。

据说,东路花鼓戏演绎成剧,曾经在中国八个省市红火过。该戏又叫“东路子花鼓”,是大别山腹地巴水河流域的传统剧种,它的基调就是哦伙腔,本地人干脆就叫这个剧种“哦伙腔”,外地人也有叫“蕲水腔”,也有叫“打锣腔”,因为哦伙腔以巴水河中游蕲水地区(现湖北省浠水县、罗田县一带)为主干。

据《湖北戏曲概览》载:东路花鼓戏形成于鄂东大别山区巴河流域的黄冈(现湖北团风县、黄州市)、浠水、罗田、英山、红安、麻城等地,后复流传至鄂东南的鄂城、黄石、大治、阳新等地。在湖北省内向西北流传,又演变出一些新的剧种,如在鄂西北的郧阳一带变化成“八岔戏”,并传播到陕西商洛一带;在襄阳一带变化成“桃腔”,由此传至皖南后,称之为“淘腔”。在江汉大平原的天门、沔阳(现湖北仙桃市)一带,演变成“沔阳花鼓戏”(又叫“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的主腔之一是“蕲水腔”,荆州花鼓戏至今还沿用“蕲水腔”之名。这蕲水,就是鄂东巴河中下游的浠水县,显然,蕲水腔就出自“哦火腔”。

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诸多省市的地方剧种的音调和唱法中,可以感受出鄂东哦伙山歌的神韵,像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皖南淘腔的唱腔中,就有蕲水腔成分。我觉得,研究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不可忽视我的家乡的哦伙腔--蕲水调。

著名戏曲音乐学者刘正维教授认为:“打锣腔(哦伙腔)腔系流向鄂、豫南、皖中南、湖南东半部、江西北半部、浙西与闽西北八省。中心则在鄂东北。……其五条主要腔系中,鄂东的罗田腔系与蕲水腔系流行最广,影响最深,它们构成打锣腔腔系的主干。”

鄂东哦火腔“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原因,分析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过去乡民因灾逃难,把文化串联起来。过去常言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江汉平原常年闹水灾,当地艺人随着逃荒人流来到鄂东北,将当地哦伙腔从蕲水一带连戏带腔学了回去。二是“惟楚有才,鄂东为甚”,鄂东文人历来喜欢把本地奇闻轶事编成戏文演出,并出现如《杨二女起解》《蔡鸣凤辞店》等著名戏曲,外地人学演这些戏的同时,将其独特唱腔与本地的方言语音结合,演化成本地剧种的腔体。这在戏曲音乐史中称为“错用乡语”和“移步不换形”。三是哦火腔是人们生产劳动中不自觉发出的声腔,其特点极易被借用和代入。这种充满激情的“板腔体”,真假混合发音,行腔大度跳跃,音质高亢激越,节奏感和表现力极强,完全能突破各地方言语调和音域的限制,能很好地补充其它地方剧种声腔的不足。

追溯“哦火腔”的起源,至少在宋明时期。北宋大学士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写有《东坡志林》,其中载:“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啭其声,往返高下,如鸡鸣尔。”显然,这近似公鸡伸脖打鸣的“婉啭其声”,就是“哦伙调。

我出生的村落,在巴河中游北岸,南岸就是“蕲水腔”盛行的浠水县。打从我小的时候起,村子改成人民公社,乡亲们的集体化生产劳动,忙碌而紧张,东路花鼓戏的舞台表演基本绝迹。但是人们劳作时,还常有”打哦伙”.我特别喜欢乡亲们垒墙筑堤时的“打硪歌”.总是听得如醉如痴。打硪时唱哦伙腔的领唱人,是队上的吉三哥,他用近乎“娘娘腔”的假声领唱,现场临编一些故事,或谐语,听起来极有趣。

听奶奶说,直到解放后的50年代,我们村还有“哦火腔”戏班子,当时故乡一带活跃的戏班有三十多个,映像最深的剧目有《送香茶》《荞麦记》《苏文表借衣》《杨二女起解》等,当地著名的演员有刘花亭、龙家一、李保清等。故乡人们形容看戏的情状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看了刘花亭,回去摸不到门;看了龙家一,回去摸不到壁;看了李保青,回去点不到灯!”足见哦火腔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魅力。

“言之不足则歌之”。我们鄂东山区百姓,情之所至,引吭高歌,舵手纤夫,击桨吟唱,樵夫山姑,飞歌传情。山歌凝聚山乡人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乡风民俗。记录过往如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精神生活。它是祖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认真发掘,不断传承,正如我的乡亲前辈们所唱道:

你歌冇得我歌多,

我歌照得古人学。

三天不把歌来唱,

心中的烦恼筑成砣,

一个哦伙打过河。

就我看来,故乡的哦伙腔,就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是山民最纯朴的情感表达,也是民间艺术最珍贵的品种。故乡民歌各类繁多,我将其大致分成山歌、田歌、牧歌、灯歌、风俗歌和儿歌几种。

山歌

大别山乡人依山住,围山转,倚山干活,靠山吃饭。因而打起“哦伙”来也是山歌。

山歌在故乡又叫“老调”,可见它的演变史久远。鄂东山歌的音调来自于鄂东大别山区语音,其特色的是古朴平实,充满山风野趣,泥土芳香。与北方阳刚粗犷和南方阴柔婉约的民歌不同的是,鄂东是一种刚柔一体、阴阳交融的山歌。它的表现形式快慢有致,明快热烈,充满着原生态的音乐美感。其歌词主要有四句式、五句式、垛句式和鱼咬尾式。

四句式。一般唱速较慢,四平八稳,多为独抒胸臆型。如:

山歌好唱口难开,

樱桃好吃树难栽,

白米饭好吃田难种,

鲜鱼汤好喝网难扳。

五句式。又叫“赶五句”,抢句子,急口令。是鄂东山歌的一种独特句式,在四句歌谣后面又紧跟一句,唱时由慢到快,形成一种非对称性的节律美感。这与野外充满动感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如:

你歌冇得我歌多,

我歌好比牛毛多,

唱了三年零八个月,

嘴唇喉咙都唱破,

才只唱完一个牛耳朵,

垛句式。又称垛板、堆字,是民歌中一种扩充曲调的方法,即在四句式、五句式基础上,为了增强气氛、抒发感情和内容表达的需要,将其中某一句或二句进行垛句扩充或重复强调的方法,垛句不顾句子长短,打乱四平八稳,只要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可长到几十个字,中间不分段。如:

哥在山上摘毛桃,

姐在屋内绣荷包。

毛桃酸酸甜甜热热呼呼塞给姐儿吃,

荷包花花绿绿香香喷喷拴在哥的腰。

“鱼咬尾”。也叫鱼衔尾、接龙式,是指前一句的结束音和下一句起首音相同的结构,好似一串鱼儿互相紧紧咬着尾巴的句式,句与句之间回环相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用快板形式演唱,“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听来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鱼咬尾”民歌的不断接龙形式,可歌可游戏,可无限往下传接,反映着歌唱者,特别是儿童们敏捷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如:

一二三四五,山上有老虎;

老虎不吃人,山上有敌人;

敌人不说话,山上有喇叭;

喇叭吹不响,山上有和尚;

和尚不剃头,山上有牯牛;

牯牛不长角,山上有麻雀;

麻雀不生蛋,麻雀的姆妈是个活半转(傻子)。

田歌

田歌是典型的哦伙腔,有的地方叫“畈腔”。顾名思义,是山民们在田畈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提神鼓劲、解乏消愁唱的歌,反映山民的智慧与乐观。

有的地方唱田歌时更隆重,专门组织锣鼓班子助阵,一群人在田里干活,几个人在田埂上敲锣打鼓,形成了一种有节奏的劳动场面。这种场面渐渐演变成农民祈求作物丰收的集体仪式。

故乡的田歌有水田歌和旱地歌之分:水田歌有插秧歌、薅秧歌、车水歌、扯秧歌;旱地歌有采茶歌、薅草锣鼓、打单鼓等。如:

大田秧棵行对行,

大姐插秧忙又忙。

手儿在田里像鸡琢米,

看得我的眼发光。

太阳当顶吹凉风,

又扯稗子又捉虫。

稗子害虫整干净,

多收谷子不受穷。

太阳当顶正午时,

我在田里扯稗子。

妹儿家里煮晌午(午饭),

口水流了有一尺。

牧歌

牧歌在我们小时候叫放牛歌,是山歌的一种。山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放牛伢吼出来的歌。山乡耕种,黄牛是重要生产力,每天都有人上山放牛。

两山相遥,或一坡两面,这边的牧童一个唿哨打过去,那边的牧童一个呵吙打过来,双方就对起歌来。为了让对方听得见,能受感动,就必须声调要高亢,语音要延长,情绪要放大,表现一种激昂、悠远的风格。

牧歌中数“酸曲”最多。酸曲就是情歌。一对男妇牧童对歌,即兴即编即唱,或表达爱恋,或插科打浑,或互相笑骂,一边粗犷,另一边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回音缭绕,使山里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比如:

男:天上起云云起斑,乖姐穿红又戴蓝;

有心跟姐讲笑玩,又怕姐笑我穿的烂。

女:世上只有常青树,人间哪见常红花;

瓜熟该摘哥就摘,莫叫猴子去守瓜。

男:好花开来好花开,好花开在陡石岩;

竹梯短了到不了顶,哥变猴子也难挨。

女:世上只有藤缠树,哪里见到树缠藤?

花在面前不伸手,又说梯短不到顶。

灯歌

灯歌就是玩灯会时演唱的民歌。山乡每逢四时八节,人们往往会在繁忙的劳作之余,放上一两天假,春节放假更长,或为休养生息,或为庆贺丰收,乡间村寨热热闹闹举行灯会之类娱乐活动。

灯会也叫玩灯、玩地故事、唱花车。我小时候常见的灯会有采莲船、蚌壳精、扇子花等。玩灯时演唱的灯歌,也叫号子,如撑船号子、打鱼号子、赶鸭号子、搬运号子,号子歌词灵动俏皮,节奏感强,多是一唱众和的形式,气氛特别热烈。

代表性灯歌是采莲船调,也叫“彩词”。春节、元宵节期间,或遇建房、婚嫁等喜事庆典,乡间组织采莲船灯会,人们用竹蔑和彩纸扎成一只漂亮的船形,一村姑站在船中,配合划船者的演唱以及锣鼓的节奏,将船摇动。划船人就是灯歌领唱人,他唱一句,众人和一句,四句一节,唱完一节便绕场转一圈,形式滑稽,唱词诙谐,多为领唱者见物唱物、见事唱事的即兴发挥。如:

彩莲船哪哟伙哟,

两头尖哪呀儿哟,

妹坐中间呀喂子哟,

哥来牵哪划着。

彩莲船哪哟伙哟,

到贵府前哪呀儿哟。

快快相迎呀喂子哟,

发香烟哪划着。

彩莲船哪哟伙哟,

来贵府哪呀儿哟,

感谢贵府呀喂子哟,

奉香茶哪划着。

大别山区还有一种著名灯歌叫“八十八行”,大概是反映民间各行各业的表演艺术。据说早年到处成立有半职业和职业的八十八行灯戏班,又叫花鼓戏班,剧目分独角戏和折子戏两种,独角戏有《卖花》《采茶歌》《推车调》等,折子戏有《补碗》《小放牛》《十八扯》《夫妻观灯》等。“八十八行”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风俗歌

鄂东大别山区广袤神奇,民俗风情别具一格。由于特有的风俗,便创造了特有的风俗山歌。比如:婚嫁喜事有《撒帐歌》,《哭嫁歌》,丧事有《哭丧歌》,端午节有《龙船调》,庆祝丰收有《打梆歌》,建房成功有《起梁歌》等,这些风俗歌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演唱形式、曲调风格各各有异,但有一点值得关注,鄂东风俗歌的基调是哭腔。

“楚人善哭”似乎是历史上对荆楚地区民间文艺基调的概述。唐代诗人高适曾诗云:“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秋。”历代楚地战争频仍,长期处于战乱和天灾摧残的地方百姓,形成一种集体性悲剧性格,反映在民间戏曲音乐中,以感伤和忧郁的情调以主干,因而鄂地民调风俗歌中的哭腔十分发达。比如哭丧、哭嫁、送别,但这些哭腔中的亦悲亦谐、亦悲亦喜的比重色彩,反而深受人们喜爱。因而这种腔调对楚剧、汉剧、湘赣皖豫陕等省的一些土方剧种的形成起到促成或丰富的作用。

这首《哭嫁歌》可见其一斑:

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

忧忧愁愁多凄惨,十月怀胎受苦难。

怀儿爬坡又过坎,口内咬得铁钉断。

生下娇儿是女身,是男是女都欢心。

白天背来晚上抱,一夜爬起百把道。

娘睡湿来儿睡干,两边打湿放胸前。

我娘养我好伤心,难报我娘半点恩。

空心萝卜操空心,我娘养的空头人。

鸡婆错抱鸭儿蛋,画眉错抱麻雀身。

我苦命的娘哎,

离山离水容易离,离了我娘我心难忍!

童谣

童谣也叫儿歌,故乡的童谣饱含哦伙腔元素。

童谣一类是山乡小伢嘴里哼唱的歌谣,一类是大人们唱给小孩听的,如摇篮曲之类。

《摇竹子》是小伢唱童谣的典型:

竹子爷,竹子娘,

我跟竹子一般长,

竹子长大做扁担,

我长大了做屋梁。

山区多竹,竹报平安,所以在小孩生日,或新春来临的春节之际,家长们便把孩子带到后山的竹林里,让孩子抱着竹杆唱儿歌,这是一种仪式感,以祈平安成长,长大后有大用之意。

故乡的摇篮曲中,《黄鸡公儿》流传最广:

黄鸡公儿尾巴拖,

三岁伢儿会唱歌,

不是爷娘教给我,

自己聪明咬来的歌。

小时候,祖母和母亲哄我入睡时,就一边摇着摇篮(我们那叫摇窠儿),一边哼着这支歌。据说,母亲,以及祖母的小时候,也是听着这支摇篮曲睡觉的。为什么要唱“黄鸡公”呢?我想大概是幼童在摇篮里咿呀学语,在母亲听来就像黄鸡公的啼明歌唱,于是就用比兴手法来夸奖孩子聪明,会唱,不用教导就会自己“咬”歌。“咬”字含有模仿、学习的意思,在这里含有希望孩子早点长大、能说会道的意思。

这首童谣轻柔舒缓,简单的音调寄寓着慈母的情怀,质朴的歌词充满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在故乡,包括我,至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每当听到这熟悉的调子,不禁热泪盈眶,仿佛时光在倒流,甜蜜的童年、温馨的故乡生活即刻浮现眼前。

随机推荐:
家用鞋架 雅思考试资料 妈妈春装套装 洋气 趣头条开户 直筒阔腿裤 女 mac chili 理线带 套餐 复古少女连衣裙 白酒 整箱6瓶 定制整体衣帽间 屏幕点击器 气质夏装 吉他41寸民谣 橱柜厨房柜 网红高跟鞋女抖音细跟 女性泳衣 女假发 中老年 护士丝袜 儿童游戏机 益智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